![]() |
這本書的書名一開始就吸引了我,當初學到fragment一詞也是莫名憧憬,很容易聯想到記憶的片段、生活的破碎,一點遺憾,一點美感 (碎片有多重解釋,看了相關訪談,也有人認為是指人與人的關係)。再稍微看了第一則短篇小說〈碎片〉的簡介,描述第一人稱女主角跟既陌生又熟悉的父親,偶然獨自出遊的尷尬場景。狀況完全不同,但是我也經歷過類似的尷尬,二話不說,決定帶回家。
三則短篇很快就可以讀完了,但是我硬拆成三天看,讓每一天慢慢咀嚼而消化由故事發酵的情感。其實三則故事都很平淡,沒有大風大浪。書中的微妙情感,是我們生活中可能會感受到,卻無以名之的微妙,這種微妙,稍微一喧鬧或一忙碌,就蒸發了,就算不特別細想,也就這麼過了,但是青山七惠將這萬縷情感捕捉得恰到好處,由一段一段的關係具體化這些情感。
雖然是因為第一則短篇而借了這本書,但是最有感觸的是第三則〈山貓〉,描述一個新婚妻子接待鄉下表妹到東京參觀的幾天。第一人稱女主角杏子,才剛新婚,才要剛開始習慣和另一個人新的關係,略微不同的相處模式,然後要接待一個沒那麼熟的表妹到同一個空間好幾天,這種異物感應該非常強烈。並不能說排斥,剛開始她甚至有那麼一丁點兒期待,可能可以試想有女兒的生活,只是還是尷尬,甚至有了書中最激烈的一次情感衝突/爆發。
我大學有一年住宿,有三個室友; 研究所也有一年跟室友住;之前曾在加爾各答跟朋友以及朋友的家人住在一起一個月;我們家之前也曾經有媽媽朋友的朋友借住三個月,時間都不算長,但是我也可以感受到所謂的化學變化,是我沒跟人同住之前不曾有的感受。跟所謂的「別人」住,真的非常困難,再好的朋友也還是別人,更何況是不那麼熟,距離拿捏還不甚明朗的對象。小小的空間,短兵相接免不了的尷尬,好希望好好相處,可是卻事與願違,不知道對方到底在想什麼,儘管自己努力釋放善意,卻總是拿了熱臉貼冷屁股,恩,這並不完全是我曾經有的感受,只是看了〈山貓〉,我覺得大概就是這樣吧,和一個要熟不熟的親戚/朋友,要在一個空間相處,難免會有這樣的感受吧,然後這樣的感受或這段關係,真的就像碎片一樣,彷彿要隨風而逝,卻像薄膜一樣貼在肌膚上,意識到了就無法忽視,只有等忙碌的時候,繼續忙碌著然後轉頭望向別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