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

《碎片》的碎片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這本書的書名一開始就吸引了我,當初學到fragment一詞也是莫名憧憬,很容易聯想到記憶的片段、生活的破碎,一點遺憾,一點美感 (碎片有多重解釋,看了相關訪談,也有人認為是指人與人的關係)。再稍微看了第一則短篇小說〈碎片〉的簡介,描述第一人稱女主角跟既陌生又熟悉的父親,偶然獨自出遊的尷尬場景。狀況完全不同,但是我也經歷過類似的尷尬,二話不說,決定帶回家。

三則短篇很快就可以讀完了,但是我硬拆成三天看,讓每一天慢慢咀嚼而消化由故事發酵的情感。其實三則故事都很平淡,沒有大風大浪。書中的微妙情感,是我們生活中可能會感受到,卻無以名之的微妙,這種微妙,稍微一喧鬧或一忙碌,就蒸發了,就算不特別細想,也就這麼過了,但是青山七惠將這萬縷情感捕捉得恰到好處,由一段一段的關係具體化這些情感。

雖然是因為第一則短篇而借了這本書,但是最有感觸的是第三則〈山貓〉,描述一個新婚妻子接待鄉下表妹到東京參觀的幾天。第一人稱女主角杏子,才剛新婚,才要剛開始習慣和另一個人新的關係,略微不同的相處模式,然後要接待一個沒那麼熟的表妹到同一個空間好幾天,這種異物感應該非常強烈。並不能說排斥,剛開始她甚至有那麼一丁點兒期待,可能可以試想有女兒的生活,只是還是尷尬,甚至有了書中最激烈的一次情感衝突/爆發。

我大學有一年住宿,有三個室友; 研究所也有一年跟室友住;之前曾在加爾各答跟朋友以及朋友的家人住在一起一個月;我們家之前也曾經有媽媽朋友的朋友借住三個月,時間都不算長,但是我也可以感受到所謂的化學變化,是我沒跟人同住之前不曾有的感受。跟所謂的「別人」住,真的非常困難,再好的朋友也還是別人,更何況是不那麼熟,距離拿捏還不甚明朗的對象。小小的空間,短兵相接免不了的尷尬,好希望好好相處,可是卻事與願違,不知道對方到底在想什麼,儘管自己努力釋放善意,卻總是拿了熱臉貼冷屁股,恩,這並不完全是我曾經有的感受,只是看了〈山貓〉,我覺得大概就是這樣吧,和一個要熟不熟的親戚/朋友,要在一個空間相處,難免會有這樣的感受吧,然後這樣的感受或這段關係,真的就像碎片一樣,彷彿要隨風而逝,卻像薄膜一樣貼在肌膚上,意識到了就無法忽視,只有等忙碌的時候,繼續忙碌著然後轉頭望向別處。

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

邊讀邊走

圖為ㄧ城中區廢墟,過去為city urban cafe租所。

之前圖書館建築書展時(四月)借了姚瑞中《台灣廢墟迷走》和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《朗讀違章》。很巧的是藝文中心也在展出姚瑞中的《海市螫樓─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攝影巡迴展》;而《綠雜誌》第22期(2013 April)也報導了謝英俊的作品 (《朗》其中之ㄧ的建築師),我常為這種巧合欣喜,總覺得是ㄧ種浪漫。

《朗》其實是ㄧ個展覽的記錄,記錄李墨和汪凝對台北都市違章的建築研究、王澍和謝英俊以違章為構想的作品以及ㄧ些學者探討違章的短文和對談,《朗讀違章》是ㄧ種「與都市中隱藏秩序的對話」。雖然這個概念很好,但建築美學不在我的狩獵範圍,加上整本書被學術話語重構(reconstruct)過,我偏愛平易近人的《廢墟迷走》,姚整理他過去所流浪到的廢墟,全版的黑白照片,佐以需要費力閱讀的文字,真有種在廢墟迷走的頹廢感,除了藝術性,經由他的分類與介紹,也讓人具體化廢墟這個粗略的歸類,甚麼是廢墟?廟宇、商家、大樓、老宅、遊樂場、公共設施等等,任何盛極一時的地方,都可能沒落、閒置,終將成為廢墟,而姚述說了台灣ㄧ些廢墟廢墟何以成為廢墟,這樣歷史化個過程,也可以是ㄧ種〈輪迴再生〉(第五章的標題)。《海市螫樓》延續了姚一直關注的主題,借由拍攝蚊子館這等高級廢墟,揭露政府浪費資源的問題,每棟蚊子館所費不貲,卻幾乎人去樓空,參照政府對待勞工的補助政策以及其他浪費公帑的政策宣傳,政府花費資源的方式真讓人心寒。

另外,看了這兩本書以及展覽,更加深我之後探索我家附近(台北市萬華區)的慾望,這邊的建築地景非常特別,有別於高度現代化的高樓大廈,我要好好記錄。

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

《一一》:我的第一部楊德昌

老早就知道這部片很厲害,看過的朋友都說讚,但我心裡就是有股莫名的抗力,想看又不想看,也許我知道看這種片,情緒要消化很久,而這段時間實在不適合。但今天,我終於有想看得慾望了,順手拿起片,看了下簡介,看了下片長,178分鐘?! 我沒那麼多時間阿大哥... 原本想說吃晚餐時看一小時,隔天再看一小時,分段看完,殊不知一播,就停不下了,結束後久久不能自已,滿滿的都是...人生?

這部片太厲害,一堆影評也鉅細靡遺精闢入裡,我只簡單速記感想。故事主軸圍繞一個中產家庭,這是導演厲害的地方,透過不同的家庭角色帶出人生不同階段不同的體悟,恰好有許多對照組,例如三組三角關係、婚禮和喪禮等等。其實家庭成員的關係密不可分,如此才讓對照關係產生意義,也才讓敘事線得以繼續,但彼此的互動不多。這不代表家庭感情不好,起碼跟鄰居對照組比起來,這個家庭和諧,女兒書讀的好,兒子也算乖巧可愛,但仍缺少了活力,彷彿只是完成某種社會期待,尤其最後,好像發生了許多事,但又似乎沒有改變,好像各自感觸了甚麼,但其實不甚清楚彼此發生了甚麼,又緊密又疏離,這真是血淋淋的家庭寫照。

感受最深是大家要對病床上中風的阿嬤說話時,才發現無話可說,因而媽媽發現自己的生命甚麼都沒有剩,不值得一提,小舅自以為多話,但其實貧乏的很,除了反映生命的無趣之外,更可以看出人與人的互動,即使彼此有感情基礎,但一方介於生和死之後,彷彿斷了線,只有自己與自己,原來不是跟對方無話可說,而是連跟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說話了。最喜歡兒子洋洋這個角色,學了拍照,就開始拍其他人的後腦杓,「你看不到阿,我幫你拍」,我們只能看到人生的片段,自己也只能看到一半自己,沒有鏡子的話連自己都看不到,而「電影的發明,延長人類生活經驗至少三倍」,謝謝楊導讓我得以面對一部分看不到的自己,有人說這部片講述了人的孤獨,但從片名(英文片名A One And A Two),還是可以感受到一點人我之間,我害怕無話可說,害怕對自己無話可說,如此互相述說可以看到彼此的背面,讓我比較沒有那麼害怕了。

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

《C型觀點:基督徒改變社會的行動力》(筆記)


之前何姊借我的一本書,超厚,於是就放在書架上積灰塵,再過兩個月我就要離開了,於是決定每天讀個一章,以下只是記錄一下自己喜歡的片段,尚未統整。